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美丽家乡 - 文化传承
发表日期:2019年1月5日 作者:欧贤东 编辑:long 有2237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欧贤东:白云深处十里华



    曹溪水多——陈陂溪、后沟溪、董邦溪三大水系润泽全境,石锣石鼓、东山董邦、龙津湖三大湿地公园享誉岩城;山也不少——莲花山、天马山、大锦山、南屏山、红尖山,一山更比一山靓。就在这山环水抱、白云飘拂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距离中甲、经畲、杨梅坪、毛桃坑、火德坑都为“十华里”路程的自然村落——那就是中甲村的“十里华”。

    这里,层峦叠嶂、树木葱茏,云蒸霞蔚、水草茂盛。200多年前,中甲吕氏的先祖,就从永福吕坊来到这里。他们在这片背风向阳的“十里华”搭寮牧鸭,结果鸭群长势特好,每日都生双蛋。欣喜之余,他们断定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便在这里立祠建房、开枝散叶。之后果然财丁两旺,一口气就繁衍生息了十多代,数百丁口遍布龙岩城乡的各行各业。

    200多年来,这里一直都有十多户人家悠然地生活在这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种稻米、养养畜禽,做做竹器、收收山珍,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憩适生活。他们身居大山、宅心仁厚。大革命时期,不仅用大米、南瓜,支援朱毛红军顺利攻克永福镇;还以勇敢和坚毅,帮助“红八团、红九团”的指战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在队长吕文水的带领下,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西陂排头五队的社员们前来垦荒种植。他们腾出最好的房子给我们队里的社员们居住,让出最好的山地借我们排头人种植地瓜和水稻。他们千叮咛万嘱咐,教我们的社员如何借力打力,适应大山里面的环境;手把手向大家传授破竹蔑做竹器、割芒花绑扫帚的秘诀;农忙时节,还带着耕牛,前来我们排头,帮助生产队犁田耙田、抢收抢种。这种真诚的合作,从1963年开始一直到1972年,先后持续了十个年头。

    我的孩提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代度过的。每次父亲从“十里华”回来,都像从南洋过番归来一样,不仅带回了“狗屎梨”、“鸡爪梨”这样一些罕见的野果,而且还带回了菜篮、簸箕、筛子、菜罐、茶筒、扫帚、筷子、饭勺等自制的家庭用具和我们孩子们特别喜欢的贮蓄筒、钓鱼杆、弹弓、击水筒等玩具。那些年,我们五队的每一位男士都成了竹器加工的“老师傅”,每个家庭都是一座竹艺的“展览馆”。班里的同学们,个个都十分羡慕我们五队的小朋友能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小玩艺。

    然而更让大家称羡不已的是,每年晚稻收成之后,我们排头五队的社员们又比其他生产队的人增加了一个“丰收节”。那一车又一车的地瓜,源源不断地从“十里华”运回来。在家的妇女、老人、小孩挑着箩筐、提着麻袋,从村中车辆最好卸车调头的“码头”,领回100斤、200斤、300斤的地瓜,肩挑的肩挑、手扛的手扛……那欢天喜地的场景,整个排头村的人至今都难以忘怀。

    在家操持家务、经管农田的女主人们,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她们组织家中的老老少少连夜行动,将硕大的一颗颗地瓜洗涮干净,刷丝的刷丝,切片的切片;捣碎洗地瓜粉的洗为地瓜粉,蒸熟做地瓜干的做成地瓜干。第二天一早,整个村庄所有的灰坪,到处都晒满我们五队的地瓜丝;所有屋顶的瓦片,都晾着雪白雪白的地瓜片。整个村庄的空气到处都弥漫着地瓜的芳香……那些年,不管年成如何不堪,我们队里的每一个人,至少都有地瓜条、地瓜丝、地瓜片、地瓜干可以充饥;我们的每一户人家,年终都有那么一两头生猪可以出栏。在我们队里,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对“十里华”这个名字特别的熟悉;都对“十里华”的人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是他们,给我们的三餐带来了甘甜的美食;是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您说,我们哪一个人不想她?

    记得那一年,大哥高中毕业刚回队里干活。那天,父亲带着他和队里的青壮劳力一起,用板车拉着铺盖、农具,用扁担挑着大米、咸菜,聚集在队址前的大灰坪整装待发。全队的男女老少在灰坪外列队送行。正在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我,突然冲出人群,拼死拼活、哭着闹着,要跟着父亲和大哥一起前去“十里华”。那执拗的“牛”劲头,父亲躲、大哥骂,二婶哄、三婶劝,都没能产生任何的作用……不知什么时候,母亲从人群中钻了出来,她一把抱着我,扭着就走,边走边说:“好、好、好,我们回家收拾收拾衣服,跟着父亲、大哥一起去!”我一时惊呆了,顺从地听凭母亲的安排。当我俩收拾好衣服,重新返回灰坪时,大部队早已走得无影无踪。母亲背着我,装模作样朝着大部队相反的方向追去,一边追一边埋汰“怎么不等等我们呢?”就这样追了一大段的路程。我哭累了、闹够了,于是也就渐渐地平息了下来……长大后,与发小们一起回想此事,都一个劲地揶笑自己的稚嫩、夸奖母亲的智慧。

    之后的几十年,每次路过中甲,都萌生过前往“十里华”看看的念头,可都因为时间紧、坡度陡、路面滑,而没能成行。这次,跟随市、区红色文艺轻踦小分队来到曹溪采风,再次勾起了我探寻“十里华”的强烈欲望。周六,我开着车子带着夫人,邀上大哥大嫂,先到中甲,再沿着正在修建的横九公路4号施工便道,一路逶迤而上,终于来到了梦里神游了几十年的“十里华”。

    当年文水队长的女儿吕秋来、儿子吕林发姐弟俩为我们的不请自来喜出望外。他们手指着村子的西边、南边和东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就是你们队里的社员当年搭寮垒灶生活、开荒种植地瓜、引水种养水稻的所在。

    大哥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两眼泛光,频频地点着头。他衷心感谢文水队长及“十里华”所有乡亲,对我们排头五队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遗余力的支持,使我们每一个人“远在深山不寂寞,离家千里有亲人”,在上世纪六七年代最为困难的时候度过了难关。

    秋来、林发姐弟也十分激动。他们说:“是你们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山外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生产技术,使我们早在四五十年前就知道山外还有更加多彩的天空、更加辽阔的土地。”

    我站在白云悠悠的村子中央,听着他们的对话。不知什么时候,那高高的桂花树、杨桃树,那斑驳的木板房、土楼房,都慢慢泛化成了我们队里人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正挥舞着山锄在大壁头“瓞蕃薯、培蕃薯、挖蕃薯”;正弯着腰在矮乾的水田里“插秧、耨田、割稻子”……山风吹来,树影婆娑;那声音仿佛就是人们劳动的号子声,大家一个紧接着一个排成长长的队伍,齐刷刷地挑着担子,绕过灯笼盂那七道大湾,将一担担丰收的果实,送到十里开外的公路边……

    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了四五十年,昔日搭寮垒灶的地方,如今早已变成了通衢大道;当年种植地瓜水稻的山坡,也已长满了茂密的树木。但那十年,两个生产队的社员们所建立的真挚友谊,犹如曹溪的大山一样高大伟岸,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大家相濡以沫、互相照顾,同舟共济、共襄发展所建树的业绩,宛若曹溪的溪水,意蕴隽永源远流长!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 2007-2021 LongYanRen.cn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5889号-1 页面执行时间:2,518.5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