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美丽家乡 - 文化传承
发表日期:2014年9月7日 作者:欧贤东 编辑:long 有566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欧贤东:云中古村鸿家山


在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的腹地,有一座云蒸雾绕、青翠欲滴的大山,叫做鸿家山。她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的东南。据说这座大山背后,曾经散落过一颗陨石,陨坑四周的石壁上还依稀可见几行老虎留下的足迹……就在这样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山里,一直居住着自唐初以来,就繁衍生息在这里的滕氏子孙。
据《万安滕氏族谱》记载,万安滕氏皆为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错叔绣的后裔。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凭借其父周文王奠定的坚实基础,一举剿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周武王的胞弟姬秀(字错,史称错叔绣)即被分封为滕侯,在山东滕州建立滕国,之后其后裔即以国为姓,自称滕氏。
西晋元康年间,晋朝皇族内部发生“八王之乱”,引发了频繁的战争。为了躲避战乱,中原百姓大举南迁。万安滕氏的先祖也就筚路褴褛,跟随着这样的逃亡队伍越过长江,辗转于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后经福建宁化进入连城莒溪太平僚的大贯,最后来到了龙岩万安的竹贯村。当年,先祖滕百七一边在竹贯种田管山,一边放牧牛群。不久,他发现自己的水牛,牛牯一头比一头健壮,牛姆一代比一代繁殖力强;牛群日益壮大,牛种越发精良。它们白天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鲜嫩的绿草,晚上都不由自主地聚拢在山间的坳地里,冬天抱团取暖、夏季互赶蚊蝇,相互陪伴一起过夜。滕百七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有意在这里肇基。于是便请堪與先生前来踏勘。堪與先生拿着罗盘,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望龙观脉、探穴论势,仔细踏看一番之后啧啧称赞,认为这片山地青山环抱、绿水长流,背风向阳、骑龙斩穴,是个难得的“牛眠吉穴”,在这里开基肇业不用几年即可“衍发千烟”。




于是滕百七就带领家人和宗亲,从洋底的竹贯徒步二三个时辰来到了鸿家山的山顶,垦荒屯田、建房造屋,修祠立庙、开基肇业。这地方果然地灵人杰、财丁两旺,繁衍三代之后人丁就达数百,此时就有人开始向外发展。他们先是分枝到半山腰的下寨和附近的梧宅、群英,而后再迁到龙岩、漳州、厦门、四川等地,甚至还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发家。目前万安滕氏在各地的子孙早已超过了“千烟”。
一晃已经千年。当年滕百七及其族人肯构肯堂的“碧霞堂”、“南阳堂”、“悠远堂”,至今仍然风韵犹存;而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滕氏子孙一直才人辈出。他们当中,有例授福建布政使司理问的清代廉吏滕定铨;有与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出国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一生始终洁身自好、宁死不与悍匪同流合污的开明绅士滕星浦;有在厦门南普陀碑林留下了“成趣”二字,并以国画形式再现了鹰厦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伟大壮举,荣获全国书画评展三等奖、深得周恩来总理好评的著名书画家滕崖草;有早年乔居缅甸经商,后来前往美国定居,始终不忘家乡公益、捐助了不少善款的爱国华侨滕炎明、滕伟廉父女……
每当我们漫步在鸿家山头,穿行在上寨“牛眠吉穴”的“碧霞堂”、“百鸟朝凤”的“南阳堂”之间;欣赏着下寨“悠想宗功山太古,远绵世泽水长流”的围龙古屋和翻修一新颇有“山鹰展翅、气势恢宏”的“滕氏布达拉宫”之时,就情不自禁地被这些古香古色的民间建筑和意蕴隽永的历史人文所感染,自然而然地阐发追古抚今的无限遐想。特别是走过上寨水尾、下寨隔头,联结山涧东西的“镇安廊桥”,仰望着那一片四五十棵、两人合抱般粗壮、六七十米高大的柳杉、香樟和红豆杉,瞻仰着红墙灰瓦、飞檐翅脊的“茂林宫”和宫内层层斗拱之下“天半长城”的赞匾以及妙相庄严的“十二部神王”时,更是浮想联翩,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隋末唐初那一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据退休老师、梅村文书滕喜生先生介绍,鸿家山的“茂林宫”与竹贯村头的“御石碑”、水尾的“积灵宫”所供奉的一样,都是“敕封十二部神王”。关于这“十二部神王”的来历,目前尚未找到真切的版本,但坊间一直就有“唐太宗麾下十二员大将”与“魏太母鞍前十二名校尉”这样两种不同的传说。
大家知道,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堪称楷模的“千古一帝”。他自幼就跟随父亲李渊出任隋朝晋阳的留守,在平服山西各路叛乱、抗击东突厥人入侵、深入雁门关营救隋炀帝等大小战斗中百炼成钢。后来他又鼓动父亲起兵反对隋朝的腐朽统治,统领三军攻长安、灭隋军,为其父废黜杨侑、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初期,为了疆土统一,他又多次出征,平定陇西、收复并汾,铲除西域威胁、巩固北疆领地;歼灭了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和山东徐圆朗等地方割据势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其父禅让退位,他不负众望登基执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贞观之治”。如果说这“十二部神王”,是唐太宗麾下的“十二员大将”的话,那么其功勋就决不是什么“天半长城”,而应当是“功盖千秋、誉满神州”了。因此这“十二部神王”,应当就是在魏太母的鞍前马后,扶助陈元光“南下驰援、平息啸乱,开发闽南、建设漳州”的玉钤卫翊府58姓府兵4000多名将士中屡获战功的“十二名校尉”。
据《福建通志》记载,隋末唐初泉州与潮州之间闽南粤东地区发生了“蛮獠啸乱”。唐总章二年,也就是公元669年,唐高宗李治提任玉钤卫翊府归德将军陈政为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南下平乱。陈政受命率3600名府兵,经淮河沿着大运河,由闽浙交界的仙霞岭进入福建,越南平、福清,入仙游、安溪,抵达龙溪县北(即今龙岩、漳平一带)的九龙乡,与“蛮獠”展开了殊死的激战,后来终因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到华安的九龙山,上表求援。
不料此时,正好吐番出兵攻占甘肃安西。大将薛仁贵奉旨征西,其余诸将也各赴边关、镇守要塞,朝廷一时抽不出兵马来驰援南方平乱。这一切,令年已75岁、已故开国大将军陈犊的夫人魏敬心急如焚。魏老夫人不忍再给“外敌当前”的朝廷增加一丁点的压力,毅然让自己年逾花甲的长子陈敏和次子陈敷主动向朝廷请缨,召集玉钤卫翊府中的58姓府兵4000多名将士一起南征,驰援被困南蛮的幼子陈政。为了表示誓与南方共存亡的决心,魏太母亲自封存了玉钤卫翊府的大门,偕同三房媳妇,带着陈敏之子元敬、陈敷之子元易攴和陈政之子元光随征南下。其鞍前马后的“十二名校尉”见此情景,也纷纷携家带眷一起随军同行,跟随魏太母誓死效忠大唐王朝。
部队进入浙江江郎山一带,年迈的中郎将怀远将军陈敏、右郎将云麾将军陈敷,由于征途劳累,再加上水土不服,先后去逝;可是没过几天,部队刚行进到浙闽交界的枫岭关时,陈敏之子元敬、陈敷之子元易攴又突发恶疾相继病故。魏太母强忍着接连失去孝子贤孙的心头之痛,带着唯一仅存的幼孙元光和“十二名校尉”快马加鞭越过武夷山,直插九龙江上游的万安溪,欲以最快的速度与被困于九龙江中游的陈政所部会师,尽快平息啸乱。
“蛮獠”首领获悉魏太母带兵南下增援的消息,迅速组织兵力在九龙江上游和溪口往地村、梧宅、梅村、竹贯这一条驿道的两边设伏,试图将增援部队消灭在这崇山峻岭之中。魏太母明察秋毫,当机立断命令这“十二名校尉”舍弃平坦舒适的驿道,穿山越岭四面包抄,一直将这些“蛮獠”追赶到溪口高洲一带比较开阔的地方,并布下天罗地网,一举围而歼之,取得了南征入闽以来的“首战大捷”。之后,部队乘胜出击,迅速与陈政的部队汇合,进驻九龙江北溪柳营,夺取盘陀岭,抢占云霄镇,彻底平息了闽南粤东一带的“啸乱”……唐仪凤二年,陈政年老病殁,陈元光奉旨代掌父业。魏太母又带领这“十二名校尉”襄赞军机,扶助孙儿陈元光运筹帷幄、偃武修文、开发闽南、建设漳州。唐垂拱二年,朝廷颁诏建立漳州府,先领漳浦、怀恩二县,后增辖泉州龙溪、汀州龙岩两地。魏太母带领这“十二名校尉”一直尽心尽责地辅佐着首任刺史陈元光,帮助他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教化百姓,开创了闽西南和粤东北广大地区团结和睦、幸福安康的大好局面,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开漳圣王”。

 


为了纪念魏太母带领58姓府后4000多名将士“南下平乱、首战大捷”和旌奖这十二名校尉“平息啸乱、开发闽南”所取得的赫赫战功,朝廷特地颁旨在“首战大捷”的万安溪口兴建“高洲庵”,并追封魏太母为“济顺昭德夫人”和“昌文弘武茂德慈祥云霄娘娘”,敕封其鞍前马后的这“十二名校尉”为“十二部神王”。这,应当就是“先有高洲、后有漳州”的历史脉络,是“十二部神王”赢得“天半长城”盛誉的最好诠释。
近千年来,万安百姓在“高洲庵”虔诚地敬奉着魏太母,在大军南下宿营过的竹贯和鸿家山敬祀着“十二部神王”。人们运用这种方式,深切缅怀魏太母及其玉钤卫翊府的满门忠烈,深切怀念以“十二部神王”为代表的几十姓府兵及近万名将士“南下平乱、开发闽南”给大家带来的安宁和幸福。虽然至今尚未找到详述这段历史的典籍,但我们坚信这段历史和“十二部神王”所建树的历史功绩,定像这高山顶上的千年古村一样,总有云开雾散重现异彩、再展绰约风姿的那一天!



相关专题: 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
专题信息:
  欧贤东:闽西凤凰落美山(2019-10-9 7:48:51)[3776]
  欧贤东:自古龙门多英才(2019-6-25 23:41:13)[4027]
  欧贤东:云起碧潭万物淳(2019-1-5 20:12:07)[2600]
  欧贤东:醉美捷步(2015-10-17 16:06:19)[5869]
  欧贤东:泪眼迷蒙忆师恩(2015-5-20 13:52:19)[2504]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 2007-2021 LongYanRen.cn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5889号-1 页面执行时间:78.125毫秒